分享缩略图

吃瓜网今日黑料:提供最新明星八卦与网络热点的深度解析
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首页> 新闻中心>

倾听澎湃的时代战歌——重温80年前抗日沙场吃瓜网今日黑料:提供最新明星八卦与网络热点的深度解析代战歌——重温80年前抗日沙场的激越旋律

2025-07-09 03:48:47

来源:新华网
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字体:

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 “风在吼,马在叫,黄河在咆哮,黄河在咆哮……保卫黄河,保卫华北,保卫全中国!”

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,98岁抗战老兵同景飞,常常忆起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,唱起慷慨激昂的《黄河大合唱》等抗日歌曲。

1931年至1945年,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,于浴血抗争中诞生的一大批抗战歌曲,凝聚民族力量、激发抗战意志,构筑起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长城。

今天,重温这些经久不衰的动人旋律,踏访歌曲提及地点、采访创作者后人,令人感受到灵魂的震撼和洗礼。

危亡关头的激越呐喊

“中国不会亡,中国不会亡,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……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……”

那声声呐喊,如同一道道划破夜空的闪电,照亮前行之路。

夏日的上海四行仓库旧址,游人如织,《歌八百壮士》的动人旋律再次响起。

1937年10月,淞沪会战进入尾声,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,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率“八百壮士”进驻四行仓库,孤军奋战4天4夜。

谢晋元之子谢继民说:“见到‘八百壮士’打死日本鬼子,苏州河对岸的中国人就会大声欢呼!‘八百壮士’的意义,不在于打死了多少日本鬼子,而在于唤醒了中国人的自信:日军并非不可战胜!”

词作家桂涛声被“八百壮士”的英雄事迹感动,创作了雄浑悲壮的《歌八百壮士》歌词,唱响那个时代。

延安北关云梯山麓文庙台,鲁迅艺术学院早期办学地址,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在此创作《黄河大合唱》。

1939年春抵达延安后,病榻之上的诗人光未然根据两次渡黄河及在吕梁山行军的经历创作400多行的长诗。作品完成后,他把在鲁艺任职的冼星海等人请到窑洞。

“朋友!你到过黄河吗?你渡过黄河吗?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,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?”昏暗的油灯旁,年轻的诗人用低沉的声音朗诵《黄河船夫曲》《黄河颂》《保卫黄河》等八个部分的《黄河大合唱》歌词。光未然的深情诵读感染了窑洞里的每个人,凝神片刻之后的冼星海突然站起将歌词抓在手上,激动地说:“我有把握把它谱写好!”

冼星海女儿冼妮娜回忆:“妈妈说,爸爸当时完全进入一种难以抑制的精神状态,长时间不休息,偶尔躺到床上抱头沉吟一会,很快又从床上猛然蹿起。呕心沥血六个昼夜,他完成《黄河大合唱》全部曲谱。”

1939年4月13日,《黄河大合唱》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成功。5月11日,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音乐晚会上,冼星海指挥合唱团演唱《黄河大合唱》。唱完,毛泽东连声称赞“好!好!好!”周恩来为冼星海题词:“为抗战发出怒吼,为大众谱出呼声!”

敌机的呼啸、战士的呐喊、民众的奋起中催生的抗战歌曲,书写中国音乐史上悲壮而辉煌的篇章。

刺向敌人的无形刀枪

“我们都是神枪手,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;我们都是飞行军,哪怕那山高水又深……”

抗战时代,一首首战歌是刺向敌人的无形刀枪,凝聚了民族力量,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精神丰碑。

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,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到各地宣传抗日救亡,音乐家贺绿汀随队来到山西抗日前线。

在临汾尧都区刘村镇的八路军办事处,贺绿汀对游击战产生兴趣,开始创作《游击队歌》。

防空洞里,贺绿汀历时一个月先谱曲、再写歌词。歌曲如铿锵的战鼓,极大鼓舞了八路军士气。

同样是这一年,作曲家麦新创作的《大刀进行曲》同样如锋利的刀剑,打击敌人,鼓舞群众,激励抗战。

《大刀进行曲》又名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》,再现白刃格斗的二十九军大刀队勇守喜峰口事迹,与诸多抗战名曲一起成为烽火岁月中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象征。

这些歌,是冲锋的号角,是高昂的头颅,是射向敌人的枪弹,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、百折不挠。

1943年9月,八路军边区剧社派曹火星、丁凯、肖静雨组成工作队,从晋察冀边区总部出发,跋山涉水来到京西偏僻的歌谣之乡,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。曹火星很快被堂上村火热的抗战生活感染,写下“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”“他改善了人民生活”等歌词。

伴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伴随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的传唱,中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,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。

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说,14年抗战,爱国文艺工作者创作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抗战歌曲,热情讴歌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,唤醒国人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,激励将士奔赴民族救亡战场。对于抗日歌曲的巨大影响力,毛泽东称赞“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”。

永不消逝的民族之声

“起来!不愿做奴隶的人们!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……”

无论身处何地,只要听到这熟悉的歌声,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心生力量,激情澎湃。

起来!起来!起来!抗日烽火中诞生的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发出一个民族不屈外侮的怒吼,发出一个国家浴火重生的呐喊。

上海市衡山路811号,当年百代唱片公司的所在地。90年前,抗战电影《风云儿女》在这里灌制首版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唱片。电影讲述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,知识分子经历苦闷、彷徨,最后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。片中主人公目光如炬,阔步前进,唱着《义勇军进行曲》走向战场。

田汉基金会秘书长、田汉之孙欧阳维说,“1935年1月中下旬,田汉完成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歌词创作后被捕入狱。为躲避追捕,聂耳远渡日本,从东京寄回歌谱。”

1935年5月24日,《风云儿女》首映,立刻引起轰动。散场后,许多观众高唱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久久不愿离去。

此后,“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”的激昂歌声响彻神州大地,无数抗战将士就是唱着这首歌,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这首救亡图存的战歌成为国歌。直到今天,每个中国人唱起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时,依旧热血沸腾、心潮澎湃。

文艺工作者陆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抗战歌曲,不仅在抗战中发挥极其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,而且传唱至今,鼓舞和警醒着一代代中华儿女。

歌声恒久远,经典永流传。

1941年5月的延安,人们被旋律铿锵雄壮的《八路军进行曲》感染着。

《八路军进行曲》由音乐家郑律成谱曲、公木作词。解放战争时期更名为《人民解放军进行曲》,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》。1988年“八一”建军节前,经党中央批准,中央军委决定将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》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。《八路军进行曲》以其雄伟豪迈的气势,展现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、无坚不摧的威武雄风。

抗战歌曲历久弥新。每一个音符,每一句歌词,都让全体中国人感受到砥砺奋进的中国精神、不懈奋斗的中国力量。

新华社记者梅世雄

【责任编辑:刘维佳】
返回顶部
Sitemap